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分为五个部分:一、战略配景;二、总体思路;三、战略任务;四、实施路径;五、保障步伐。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刚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结构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结构,刚强“四个自信”,在党的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目标,对峙马克思主义指导职位,对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生长门路,对峙社会主义办学偏向,立足根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对峙改造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事情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生长的社会主义建立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立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再起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对峙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牢固和生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造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服务,优先生长教育,大力大举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要领、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长的搏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根本理念:越发注重以德为先,越发注重全面生长,越发注重面向人人,越发注重终身学习,越发注重因材施教,越发注重知行合一,越发注重融合生长,越发注重共建共享。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对峙党的领导、对峙中国特色、对峙优先生长、对峙服务人民、对峙改造创新、对峙依法治教、对峙统筹推进。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生长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孝敬。在此底子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茂盛民主文明调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固底子。2035年主要生长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玉成社会配合参加的教育治理新格式。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聚焦教育生长的突出问题和单薄环节,立足当前,着眼久远,重点摆设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
一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爲首要任務,貫穿到教育改造發展全過程,落實到教育現代化各領域各環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育戰線,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小學教育,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化、學理化、學科化研究闡釋,健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结果傳播機制。
二是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底子任務,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增強綜合素質,樹立康健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強化學校體育事情,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弘揚勞動精神,強化實踐動手能力、相助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完善教育質量標准體系,制定覆蓋全學段、體現世界先進水平、切合差别層次類型教育特點的教育質量標准,明確學生發展焦点素養要求。完善學前教育保教質量標准。创建健全中小學各學科學業質量標准和體質康健標准。健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准,制定緊跟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准。创建以師資配備、生均撥款、教學設施設備等資源要素爲焦点的標准體系和辦學條件標准動態調整機制。加強課程教材體系建設,科學規劃大中小學課程,分類制定課程標准,充实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並創新課程形式。健全國家教材制度,統籌爲主、統分結合、分類指導,增強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系統性,完善教材編寫、修訂、審查、選用、退出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方法,推行啓發式、探究式、參與式、相助式等教學方法以及走班制、選課制等教學組織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大力大举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重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構建教育質量評估監測機制,创建越发科學公平的考試評價制度,创建全過程、全方位人才培養質量反饋監控體系。
三是推動各級教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以農村爲重點提升學前教育普及水平,创建更爲完善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辦園體制和投入體制,大力大举發展公辦園,加快發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提升義務教育鞏固水平,健全控辍保學事情責任體系。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鼓勵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振興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提升民族教育發展水平。
四是實現根本大众教育服務均等化。提升義務教育均等化水平,创建學校標准化建設長效機制,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根本均衡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優質均衡。推進隨遷子女入學报酬同城化,有序擴大城鎮學位供給。完善流動人口子女異地升學考試制度。實現困難群體幫扶精准化,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推進教育精准脫貧。辦好特殊教育,推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全覆蓋,全面推進融合教育,促進醫教結合。
五是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構建越发開放暢通的人才成長通道,完善招生入學、彈性學習及繼續教育制度,暢通轉換渠道。创建全民終身學習的制度環境,创建國家資曆框架,创建跨部門跨行業的事情機制和專業化支持體系。创建健全國家學分銀行制度和學習结果認證制度。強化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的繼續教育與社會培訓服務成果,開展多類型多形式的職工繼續教育。擴大社區教育資源供給,加快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推動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
六是提升一流人才培養與創新能力。分類建設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學校,创建完善的高等學校分類發展政策體系,引導高等學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持續推動地方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不斷優化職業教育結構與结构。推動職業教育與産業發展有機銜接、深度融合,会合力量建成一批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綜合運用招生計劃、就業反饋、撥款、標准、評估等方法,引導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及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加強創新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加大應用型、複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重。加強高等學校創新體系建設,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學校原始創新能力。探索構建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鏈條、網絡化、開放式協同創新聯盟。提高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水平,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健全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力和促進科技结果轉化的科研體制。
七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大力大举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將師德師風作爲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准,推動師德建設長效化、制度化。加大教職工統籌配置和跨區域調整力度,切實解決教師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短缺問題。完善教師資格體系和准入制度。健全教師職稱、崗位和考核評價制度。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健全以師範院校爲主體、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優質中小學(幼兒園)爲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強化職前教師培養和職後教師發展的有機銜接。夯實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推動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自主發展。提高教師社會职位,完善教師报酬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全面落實会合連片特困地區生活補助政策。加大教師表扬力度,努力提高教師政治职位、社會职位、職業职位。
八是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台。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造,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創新教育服務業態,创建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完善利益分派機制、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務監管束度。推進教育治理方法變革,加快形成現代化的教育管理與監測體系,推進管理精准化和決策科學化。
九是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式。全面提升國際交换相助水平,推動我國同其他國家學曆學位互認、標准互通、經驗互鑒。紮實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和多邊組織的相助。提升中外相助辦學質量。優化出國留學服務。實施留學中國計劃,创建並完善來華留學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全面提升來華留學質量。推進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换機制建設,拓展人文交换領域,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换互鑒。促進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特色發展。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外洋國際學校。鼓勵有條件的職業院校在外洋建設“魯班工坊”。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參與國際教育規則、標准、評價體系的研究制定。推進與國際組織及專業機構的教育交换相助。健全對外教育援助機制。
十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構建完備的教育执法法規體系,健全學校辦學执法支持體系。健全教育执法實施和監管機制。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水平,提升政府綜合運用执法、標准、信息服務等現代治理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健全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提高教育督導的權威性和實效性。提高學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學校治理結構,繼續加強高等學校章程建設。鼓勵民辦學校凭据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種組織屬性開展現代學校制度改造創新。推動社會參與教育治理常態化,创建健全社會參與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監管機制。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确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一是总体筹划,分区推进。在国度教育现代化总体筹划框架下,推动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教育现代化筹划,形成一地一案、分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局面。二是细化目标,分步推进。科学设计和进一步细化差别生长阶段、差别筹划周期内的教育现代化生长目标和重点任务,有筹划有步调地推进教育现代化。三是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完善区域教育生长协作机制和教育对口支援机制,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推动差别地区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立。四是改造先行,系统推进。充实发挥下层特别是各级种种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勉励大胆探索、积极改造创新,形成布满活力、富有效率、越发开放、有利于高质量生长的教育体制机制。
为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实现,《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确了三个方面的保障步伐:
一是加強黨對教育事情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要把教育改造發展納入議事日程,協調動員各方面力量配合推進教育現代化。创建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育系統幹部隊伍。加強各級各類學校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事情。深入推進教育系統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
二是完善教育現代化投入支撐體制。健全保證財政教育投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確保財政一般大众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大众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依法落實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完善多渠玄门育經費籌措體制,完善國家、社會和受教育者公道分擔非義務教育培養本钱的機制,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優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创建健全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經費監管體系,全面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三是完善落實機制。创建協同規劃機制、健全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创建教育發展監測評價機制和督導問責機制,全方位協同推進教育現代化,形玉成社會關心、支持和主動參與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良好氛圍。